李睿的工業化藍圖,宏偉而又激動人心。
然而當計劃真正進入到實施階段時,一個看似微小,卻又極其致命的技術瓶頸,如同攔路猛虎一般,橫亙在了所有項目,尤其是“蒸汽機”研發的面前。
——密封性。
遼西綜合研究院,機械研究所內。
氣氛壓抑到了極點。
幾十名大明最頂尖的工匠,正圍著一個巨大的由鋼鐵和黃銅鑄造而成的“怪物”,唉聲嘆氣。
那便是他們耗費了無數心血,按照李睿提供的圖紙,制造出的,第一臺蒸汽機的原型機。
它的主體結構,已經基本完成。巨大的鍋爐,粗壯的活塞,精密的曲軸連桿……每一個部件,都閃爍著冰冷的、充滿了力量感的金屬光澤。
但是它動不起來。
“又失敗了……”
負責該項目的老木匠,也是如今機械研究所的所長——魯班(這是工匠們送給他的尊稱,本名已無人提起),看著壓力表上,那無論如何也升不上去的指針,蒼老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。
“我們……我們已經試過所有的方法了?!彼麑η皝硪暡斓睦铑?,搖著頭說道,“無論是用浸泡了油脂的牛皮,還是用打磨得最光滑的銅片,都無法解決氣缸的漏氣問題!”
“高壓蒸汽,無孔不入!我們現有的任何材料,都無法在活塞的高速往復運動中,保持長久的、有效的密封!蒸汽一生出來,就從活塞的縫隙里,全給泄光了!根本無法推動曲軸,產生有效的動力!”
他的話說出了所有工匠的心聲。
他們可以用最精湛的手藝,將每一個金屬部件都打磨得如鏡面般光滑。
但他們卻無法克服,那微米級別的物理上的間隙。
這個問題,看似很小卻像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,讓整個蒸汽機項目,都陷入了停滯。
而這個問題所影響的,還遠不止蒸汽機。
新建的化工廠里,那些用來輸送強酸、強堿的管道,同樣因為接頭處的密封問題,而頻頻發生泄漏,危險重重。
甚至連新式火炮的炮閂,也因為氣密性無法達到完美,而始終存在著一絲絲火藥燃氣后泄的風險,限制了其威力的進一步提升。
密封這個在后世看來,一個簡單的橡膠墊圈就能解決的問題,在此刻卻成了鎖住李睿整個工業化進程的,最關鍵的一把枷鎖。
李睿的眉頭,也緊緊地皺了起來。
他當然知道,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什么。
——橡膠。